佛教观点

传播佛法 如何不让门票成为拦路虎

本期视点:

昙华寺为缓解管理压力恢复收门票
记者从昆明市园林绿化局有关部门了解到:免费开放一年后的昙华寺公园将在2009年10月1日起可能恢复收门票。此举不仅可以缓解免费开放给公园带来的压力,同时可以更好地保护公园的一些知名建筑和文物设施。

为实现河南"旅游立省"目标 专家建言寺院取消门票

九华山率先取消寺庙门票

高规格寺院的高级门票

编者的话:

长期以来,寺院是否要应该取门票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中国大陆寺院大部分都收取门票,甚至一些寺院已经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一点与台湾、香港等地及韩国、日本、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大相径庭;同时也与天主教、基督教教堂的免费开放的做法非常不同。很多人对这一做法提出质疑,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寺院收取一定门票存在合理性,本期视点·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刘元春教授:难以说清但又需要抉择的一个问题

关于寺院是否要收门票的事,实在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并不是道理不清,而是立足点难以抉择。

如果立足于寺院的宗教信仰特质,立足于寺院最本质的社会功能,那就不能同意收取门票。一个神圣的宗教信仰场所,不论是用什么样的借口,都不应当将自己仅仅当成一个“游玩观光”的场所,而收取甚至价格不菲的“进门费”。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我们的“特长”,而且愈演愈烈。这在海外,不仅是在中国的港台澳,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很鲜见。中国佛教史上,也查不到有佛教寺院收取门票之记载。

当然,寺院收取门票,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无奈。经过十年浩劫之后,百废待兴,不少残破的寺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恢复重建,寺院僧众也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拨款,也少有赞助,更谈不上寺院经济自助。因此,在二十多年前,一些寺院尝试收取门票以自养。当然,随着有关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或者一直将寺院作为园林和文物单位,将佛教寺院作为核心景区,画地为牢,设立关卡,另外收取门票,或者一并收取后与寺院分成。从几元、几十元到几百元,逐步攀升。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道收费的关卡,隔开了寺院与信仰者,那些经济困难的信徒,难以到寺院参加正常的信仰活动;即使能够承担的信徒,也难以忍受进入寺院要缴纳进门费的怪现象,只好减少或者不去寺院了;就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不了解不理解这种做法,将怨气记在了佛教的身上。还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一些“有门路”的人士,为了到寺院拜见师父会见友好,需要“走后门”,事先托人打招呼、批条子,等等。我本人也多有这样的经历,不是拿不起那个门票钱,而是心里很不舒服,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还要拿出“买路钱”,实在不舒服。更别谈,那些以寺为家的出家人——当然是指那些朝山拜佛的游学僧们,进家门也要掏钱,心里有多委屈了!

也可能是因应了社会的呼吁和要求,国家发改委曾经发文规定,不允许收取信徒门票费,而且全国统一。之后,九华山等一些名山大寺带头执行,不仅不收信徒的门票,而且也不再收取一般游客的门票。这种义举,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不过,据我调查,发改委的规定并没有被普遍落实,或者说在不少地方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或者变相的不执行。理由就如昆明这个寺院景区一样,为了“保护文物”、“为了限制人流”、“为了基本经费”,诸如此类。

当然,还有根本不讲理的,就是要强行收取,而且完全超出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标准,把寺院当成了唐僧肉,大有生吞活剥之气概。这些地方的政府管理部门,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发展旅游经济”了。
也就是说,如果立足于地方旅游经济的需要,寺院门票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不反对并且支持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希望佛教寺院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不过,强行收取高额门票的做法,恰恰严重阻碍了一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长久以来,我们所谓的旅游经济,尤其是佛教旅游经济,就是将佛教寺院圈起来,一圈一圈的套起来,层层设卡,靠收取高额门票获利。因为这样省事省力,一本万利。所以,在一些地方大兴土木,政府、企业、个人、内资、外资,纷纷兴建寺院,查找甚至编造“历史依据”,以壮行色。一些地方,寺院盖好了,就找一些假冒僧人充充门面,采取五花八门的骗术,以招引顾客。对此,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媒体揭露类似的勾当。对此,如果你反对他们强行收费,显然就“道理不通”了——因为他们会说,不让收费,我的建筑成本如何收回,我的职工怎样生活,我的经济指标怎样完成……确实有苦衷有难度!

其实,针对旅游经济而言,佛教寺院本是一种文化符号,深蕴着人文精神,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可以成为吸引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文要素,起到“无为而治”的功能,而不应当让她赤膊上阵,直接成为赚钱的工具。旅游经济的发展,要靠系列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主要靠收取寺院门票。如果这样,寺院内的僧众,也只能“被成为”旅游经济的“道具”了!

我刚从泰国考察回来,很感慨那里的寺院不同于我们的做法。旅游是泰国经济的支柱,其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其中,把佛教作为国教的国度,泰国到处都能看到的佛寺,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最大亮点之一。不过,那里所有的佛教寺院都是开放的,没有被圈起来,没有门票。他们只是摆放有鲜花和香烛,很廉价,不强迫,不吆号着兜售,完全靠游客自愿请供,很是庄严神圣。往往的,我们倒都愿意适当的供奉香花,在佛像的前面!泰国的导游往往用恭敬的语言来讲解某某寺院的历史、现状与高僧的德行,介绍佛教以及佛教信仰活动的理念、形式、特点,展示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据我观察,他们都是用著名佛教寺院作为旅游线路中景观节点,用他们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作为品牌,引导你愉快的进行他们既定的旅游,中间穿插的观赏、服务、购物,才是他们旅游经济收益的主体。以文化做先导,以特色产业做支撑,正是泰国旅游经济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泰国是个特殊,那么,就在我们国家内,除了港台澳佛教寺院不收费之外,也还是有一些寺院不收费的。我们知道福建莆田广化寺,自从恢复开放以来,从来就没有收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曾动摇过。因为他们坚持认为,“寺院就是道场,是四众弟子活动的场所”。1993年8月,我首次参拜广化寺,与在那里挂单的法师与居士有过交流。他们都赞叹能够有这样一个道场,让他们可以得到教育和栖息,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信仰热情,愿意参加那里的弘法与信仰活动。我看到,不论是常住还是临时挂单的信徒,都积极参加寺院组织的信仰活动。广化寺不仅道风名扬海内外,被称为模范道场,而且长期开展的佛学院、经书结缘流通处等诸多需要花钱的事业,也一直坚持到今天,有声有色。原因在于,他们有海内外大量的信徒赞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此,我在想,针对佛教寺院要不要收取门票的问题,我们理性的分析后,事实求是的做出抉择。

首先,要分清责任,理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收取门票,不能简单的划在佛教寺院一家的头上,还有旅游、文物、宗教、企业等诸多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需要大家坐下来商量。因为佛教寺院往往被划入某一个景区的,有景区收了门票并没有寺院的分成,寺院就再收归自己的门票。寺院不收,无法生存,因为景区大门难进,信徒进不来,也就难有供养。景区有大量职工,取消门票,他们也无法生存。这样的体制,已经使佛教寺院与景区等单位,成为了相依相损的共生体。这种“被圈入”某一景区的寺院,就需要相关利益群体合理分配,要顾及到寺院的生存。对寺院讲,如果已经从门票中获取了分成,就不应当再行收取门票,至少观感上给人一种清净。当然,如果按国家发改委的文件规定,任何佛教景区都不能收取有合法身份证明的信徒者的门票钱(或者减去寺院分成的那一部分费用),那自然是值得称道的好事。

当然,这只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做法。从维护佛教的声誉,也从维护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我们希望一些地方不要再强行的将佛教寺院“圈入”强行收取门票的行列了,也不要单单靠收取寺院门票发展所谓“景区经济”、“旅游经济”了,而是借鉴国内外良好的经验和模式,设计、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坚守精神特质,淡化并逐步减少、取消寺院收取门票的做法。这是针对那些“完全可以自主”的佛教寺院来讲的。中国数万所寺院中,除了少部分被强行圈入某一景区收费的之外,多数还是可以“自主经营”的。这些寺院是否收费,收取多少,怎么收,那是可以自己决定的自己选择的。如果寺院历史遗留问题多,负担重,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马上取消门票也是不现实的。如果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存留和实力,也有采用其他形式发展寺院经济的可能,就应当考虑适当减少或者逐步取消门票,恢复佛教寺院的本来面目,摆脱只是“旅游场所”的尴尬境遇。

归根结底,佛教寺院的发展靠的是良好的道风和社会的支持。你坚守了本份,树立了道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就不会担心生存的问题。如果你能够撑起佛教人文精神的大旗,就不必担心没有积极的响应者和支持者。我们看看港台澳的那些道场,那些佛教慈善团体,他们没有门票之说,却能够做起佛教教育、医疗、人文、慈善等大事业,靠的是他们坚守和弘扬了佛教大爱的精神,他们“为佛教,为众生”,不断去提升他们的信仰品格,不断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影响。

我十分赞同道坚法师的看法,“宗教与旅游职能不同,宗教有宗教职能,旅游有旅游职能,二者不得混淆。如果我们以旅游代替宗教或者以政代教,其对和谐社会的破坏性,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