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观点

“雪中送炭”的口号应响起来

一场罕见的50年一遇的雪灾袭向神州大地,给公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民政部门统计,此次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导致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14省(区市)受灾,全国受灾人口达7786万人。而来自中央气象台28日6时的信息称,灾害天气还将持续发生。在严重灾害之下,交通运输、煤电油供应首当其冲,导致广州超50万旅客滞留,武汉10万人停水等灾害出现(见《广州日报》2008年1月29日)。

应该说,这么严重的雪灾是人们意料不到的。然而,面对罕见的雪灾,与面对其他自然灾害一样,从来都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望灾兴叹,面灾抱怨,随灾而流;一种是闻灾而动,奋力抗灾,化解灾害。前者体现了一种被动消极的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救灾非但一事无成,反而会因灾而迸发其他矛盾。而后一种则是主动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不但能把灾害减到最低限度,又能在抗灾中锻炼人们的意志,提高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重要的是还能凝聚团队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

近几天来,在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地方官闻灾而动,奔赴抗灾第一线进行现场指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继1月25日在京冀现场视察外,又在1月28日晚上20时30分赶赴灾情严重的湖南进行考察救灾(见新华社2008年1月29日)。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则伸出温暖之手,全力进行救灾。一个个雪中送炭的动人场面立马在神州大地再现。比如,广州恒基集团总裁带队将2000余张军用棉大衣通过春运指挥队送到苦等返乡的民工手里;广州地铁公司给滞留旅客派发15000件雨衣;广州军区等医院在广州火车站设置义诊等雪中送炭新闻不断在读者面前闪现;而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则打破传统习惯,携手抗灾。一些地方电力供应逐步恢复,一些被雪堵的公路、铁路逐步畅通。事实告诉人们,应对罕见的灾害,关键的是树立坚定信心,形成强大的合力。因此,在这个时候,雪中送炭的口号应响起来。

"雪中送炭"是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每当灾害发生,人们都习惯引用此成语表达帮人帮到点子的心情,也就是"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解忧"。

而今,成千上万的滞留旅客就有一个如何妥善安置的问题;留在本地过年的外来工就有个如何在异地同样享受新年欢乐的问题;大雪冻坏的作物,也有如何及时抢救,如何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的问题;对孤寡老人疾弱残者则有一个如何温暖过冬的问题。

诚然,面对雪灾造成交通运输和煤电油紧张也有一个以大局为重联手化解问题。可以说,现代版“雪中送炭”考验着各行各业;受灾的数千万群众也期盼 "雪中送炭"在眼前。

笔者提出 "雪中送炭"口号响起来,也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在某些火车站,盒饭竟出现30元的天价。显然,这是“趁雪打劫”。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却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显然,“趁雪打劫”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极端不道德行为。因此,强调树立雪中送炭新风就应毫不留情揭露趁雪打劫行为,使趁雪打劫像老鼠过街无地自容。

"雪中送炭"口号应响起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然。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总书记再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今,化解春运危机,为雪灾人们送温暖就是很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在罕见的雪灾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下期话题:“青灯古佛”过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