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缘觉圣人和佛的十八种差别
《妙法莲华经》卷2〈3 譬喻品〉言:佛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那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无量无边,本章根据佛陀开示的原典,详细的阐述了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十八种差别。
一、证悟菩提方式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说: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声闻菩提系从闻而得,声闻人没办法自己证悟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必须要亲从佛陀听闻正法之后,才能取证四圣谛、八正道;缘觉菩提系从思维而得, 辟支佛人从某一因缘去体会,然后自己思惟,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法而得来的,是从缘而悟的,辟支佛人所证的解脱仍然不是究竟,只能出三界生死,但是仍然无法了知涅盘解脱中的境界是什么,所以是少分觉悟;因为是少分觉悟,所以叫他作辟支佛;佛菩提系从修而得,佛证悟菩提时并不是听闻而来的,也不是自己从因缘观察、思惟得来的,而是因为过去无量世以来不断地修道,在最后一世证悟成佛。
诸佛都是自参自悟而成佛的,声闻人(包括阿罗汉)、辟支佛人是跟随诸佛听闻正法以后才悟入的,功德远不及诸佛,当然不能称之为佛。正如禅宗有一种说法: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意思是说,随师修学而悟的人,见地如果能与他的师父相齐等的话,他悟后所得到的功德将只有师父的一半;假使悟后的见地能超过帮他证悟的师父,才能堪受师父传给他悟后的种种教导。
二、法性的亲证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法性即诸法的体性(见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词汇》)。依佛在经中开示,法性有二种,第一是总相上的法性,第二是别相上的法性。
声闻人只知道总相上的法性,只知道解脱的总相:断我见、断尽我执;舍寿后把所有的五蕴我、十八界我都灭尽而不再出生,就成为无余涅盘。声闻人不知道涅盘的别相,不能称之为佛。
辟支佛也只知道总相,他也知道把我见、我执断尽了,把自我灭除了就是无余涅盘,就没有三界我、五蕴我、十八界我,也没有我所了,这就是出三界的境界;辟支佛也不知道别相,不过,他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是自己去思惟、整理,因此通达了十二因缘,成为中品解脱,所以不能成佛。
佛究竟觉悟、了知总相上的法性和别相上的法性,而且是不依赖听闻、思维,是无师独悟、从修而得。别相上的法性是指五蕴我、十八界我、十二因缘背后的实相,即法界实相的第八识如来藏。五蕴我、十八界我、十二因缘依于这个实相生灭变异、流转不息。佛确实而且究竟的了知这些实相,无一遗漏,所以佛是证得上上品的究竟解脱。
三、缘智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简而言之,缘智指一切缘生法的智慧。诸佛世尊具足体验三界中种种因缘所生法,具足缘智;声闻、缘觉虽然知道四谛,但只能从四谛上面去证解脱果,只是能够让他们出三界而已,出三界的法只是一个化城,不是究竟佛城。佛的究竟庄严城,与二乘涅盘的化城相差很大。就象《法华经》所说,佛道的路很遥远,声闻人走到一半时就设个化城让他们暂时安歇,心中不累了再教他们往前走。因此他们的缘智不具足,不能称为佛。
佛讲了一个譬喻来说明三种菩提的不同:譬如有三种野兽同样都可以渡过恒河:一种是兔子,一种是马,一种是香象(也就是大象)。兔子过恒河时,它是浮着水面游过去,根本就触不到恒河水的河底,所以是浮水而过;如果是马,刚下水不久时还是可以踩到河底,到了河流中央就踩不到底了,所以说或至底,或不至底,但他照样可过河去。如果是大象,他是从头到尾都踩着恒河的水底走过去的,可以了知恒河底部的情况。佛用恒河的河水譬喻一直的流淌着的十二因缘之河,声闻人渡因缘之河时就像那只兔子一样,辟支佛对因缘法虽然是自悟自觉的,却仍然不知道因缘法的全部细相,只了知一小部分(辟支佛知道有名色所缘的第八识但是不能证得),所以缘觉渡过因缘之河时就像马一样,有时至底、有时不至底。诸佛渡因缘之河时犹如香象一样,因为究竟齐底,全部了知。
四、烦恼、习气的断除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声闻人和缘觉人虽然能断烦恼,但是他们所断的烦恼,只是断现行而不能断习气种子。例如,断烦恼现行的声闻人和缘觉人不会再因瞋而骂人,不会再因贪而去偷盗,但是仍然会有贪、瞋等习气存在。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历史典故。声闻人和缘觉人的种子习气还在,所以他们的解脱仍不究竟,不能称之为佛。诸佛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能断烦恼习气种子,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就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
五、断疑的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如佛在经中所说,疑有二种,第一种是烦恼疑,第二种是无记疑。
烦恼疑是烦恼障所含摄的疑,是解脱道上所应断除的疑,对解脱的意涵心中很清楚的了知而没有怀疑就是断除。
什么是无记疑呢?无记即没有善恶性;无记疑是所知障中所含摄的疑(都是无关善恶性的),对无善恶性的果报法有所不知,就是无记疑;对于所有的如来藏种子都了知了,就是断尽无记疑了。所以无记疑非常广泛、非常深细,等觉菩萨都还断不尽,要到究竟成佛才能断尽。
二乘圣人只断烦恼障的疑,他们不但没办法断无记性的疑,连把无记疑打破就作不到了。可是如来却已全部断尽这二种疑,所以才可以称之为佛。
六、对多闻和思维的态度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声闻之人厌于多闻是指声闻人的目的只是要解脱生死,可是声闻法的解脱证境粗浅,也容易了知与亲证,所以他们讨厌多闻,声闻人会说:既然解脱了,还需要再听别人说什么?说得再妙也只是能让我出三界而已;可是我已经能出三界生死了,又何必再听?所以有时舍利弗尊者、富楼那尊者讲解脱道时,有的阿罗汉就不来听了,除非是佛亲口所说。声闻人如果没有人求他说法,多半会在午斋、经行后就打坐进入定,等到明早太阳晒到身体时,他就出定下山去托钵;托钵回来吃完了,把钵洗净了,经行一会儿消食,他又打坐入定去了,到明天早上太阳晒到他了才又出定。
缘觉人为什么厌于思惟?因为缘觉人的目的只是想要证得因缘观而出三界,如果已证得因缘观、可以出三界了,缘觉人又不想成佛,何必再思惟更深的佛法?因为缘觉人再怎么思惟、再怎么细观,也只是已经证得的出三界生死的境界而已,所以他们不愿意再深入思惟。
但是佛对于多闻和思惟这二个法,从无量世修学菩萨道以来,一向不曾厌恶。因为一切种智的法义无量无边、深广无比,除非成佛了,否则永远都思惟不尽,所以菩萨对于闻、思二法心无疲厌,最后才能成为究竟佛。
七、智和器的清净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
佛用了一个譬喻说明了声闻、缘觉和佛智和器的清净不同。佛说:善男子!譬如清净的食物放在清净的容器里面,外面的容器是清净的,里面的食物也是清净的。声闻、缘觉的解脱智虽然清净了,可是根器仍然不净,也就是说,因为声闻、缘觉所发起的智慧能使声闻、缘觉出离三界分段生死轮迥,当然是清净的,可是声闻、缘觉的第八识心体仍然还有种子不清净,所以说器不清净。可是诸佛却不是这样的,不但是智慧清净,而且出生这些智慧的第八识无垢识中的所有种子也是全部清净的,没有任何不净的种子,由于智、器俱净,所以被称为佛。
八、智和行的清净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佛开示说清净有二种:智慧清净和身口意行清净。因为声闻缘觉的第八识心体含藏的习气种子并没有断尽,所以仍有习气种子随眠,因此身口意行里面只能够维持着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无法绝对的清净。因此,声闻、缘觉虽然有净智,可是行不清净(习气种子还会存在,心行不一定是清净的)。如来永远不会有一念的不净心行出现,所以说如来世尊的智慧清净、身口意行也都是清净的,所以称之为佛。
九、身口意行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
声闻、缘觉修习解脱道,不求不证佛菩提道,舍寿必取涅盘,其修习之行有边;又因为其心性不如菩萨宽广,其利众之行也有边,所以声闻、缘觉身口意行不能无量无边。如来为了成就究竟的佛道,须经三大无量数劫的无量身口意行,行无尽的难行之行,忍无尽的难忍之忍,才能成就究竟佛道;又由于佛的无量慈悲,以无量行利益无量众生,所以如来世尊其行有边,所以被称为佛。
十、二障的破坏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
佛说如来世尊能够在一念之间破坏二种障,第一叫做智障(即所知障),第二叫做解脱障(即烦恼障),所以称之为佛。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示现时,就是以凡夫之身在四禅八定具足的状况下,一念破二障而成佛的。
其实菩萨在找到如来藏明心开悟时,也是一念破二障,只是没有断尽二障而已具体而言,当你找到如来藏、认定如来藏才是真实心而不疑时,现前观察如来藏分明的运作而维系着一切法,就知道万法的实相了:原来一切法界都是这个如来藏,如果不是他,我们连色身都不可能有,更何况会有意根与前六识呢?又何况能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缘起性空法呢?因此而知道祂能出生万法、能灭万法,原来世界的成住坏空也是依如来藏而有的,所以就知道宇宙的本源了;而这个实相法并不是三界中的世俗法,是法界万法的实相,所以明心时一念之间同时打破了所知障。
当菩萨找到如来藏、认定如来藏才是真实心而不疑时,当时就不再认定意识心是真心了(意根也是当场就自我否认掉了,不再认为真心了),我见也就断了!从那时开始,总是认为自己虚假不实,如来藏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同时打破烦恼障。
菩萨明心能一念破二障,佛则更能够一念破二种障,而且还能一念断尽二障,这是声闻、缘觉圣人都做不到的,所以不能称为佛。
十一、智因智果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智因即智慧出生的因,一切智慧发生的因,莫不都由如来藏出生、显示,如果没有如来藏,连意识都不存在了,当然更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智能出生或显示,所以一切智能的因是如来藏。智果即智慧出生之果。成佛是靠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内涵是如来藏中一切种子的具足了知,所以一切智慧的果就是成佛时的一切种智。这种智因与智果,只有如来具足,所以能称为佛;声闻、缘觉圣人都不具足智因、智果,所以他们都不能自称成佛。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的法座,一切大阿罗汉们都不敢上去坐,因为他们都尚未成佛。
十二、所说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智、时智、相智。也就是说,如来说出口的话,不会前后所说不同,也不会有错误,也不会是虚妄说。如来又具足了因智、时智、相智,所以出言无二、无谬。具体阐释如下:
什么叫作无二呢?无二就是永远不颠倒、不改变。无二后面还有无谬二字,无二和无谬是连在一起说的,正因为无谬才能无二。如来智慧无碍,不管你问什么法,都能为你说。有一个佛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二个牧羊的孩子去见世尊,他们说:我们牧羊人,知道牧羊的七、八种要领;您是一切智者,能为我们教导更多的牧羊方法吗?佛就为他们讲了十几种牧羊方法,这就是佛的智慧无碍。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中更如是,因此诸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所以佛去破外道时,不以佛法来摧破外道,而是以外道法来破外道法。
什么是因智呢?因智是说诸法之因:诸法以如来藏为因,众生流转生死以业种为因,三乘菩提以如来藏为因等等。因智的具足是佛地的境界。
什么是时智呢?时智是指有善观说法时节因缘、究竟了知时节因缘的究竟智慧。具足时智是说能够观察时节因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法,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法。所以佛说法时,有些法不能在人间说,只能到天界说,甚至有些法只能到色究竟天中才可以说。所以说法时一定要有智慧观察时节因缘,有些法即使能说,也要限定某些对象,不是对每个人都可以说的。诸佛如来都有时智,都能观察:这个人是几地菩萨,可以为他说什么法;那个人是十回向位的菩萨,能为他说什么法义;这个人还没有明心,应该说进阶求悟之法。
什么是相智呢?相智指如实了知一切法相(即诸法的相貌)的智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提到的初地百法明门、二地千法明门、三地万法明门都是在讲一切法的相貌,只是所观越来越深细、越来越广泛。诸佛究竟了知任何一法的相貌,一切法相的智慧具足了,就是具足一切种智,那就成佛了!声闻、缘觉圣人不懂相智,只有世俗谛的相智,但没有世俗谛的因智,也没有时智:对金师之子应该说数息法,却为他说不净观;对屠夫之子应该教导不净观的,他们却教他修数息法,这就是没有时智,不能观察时节因缘,所以声闻、缘觉圣人永远都没办法称为佛,因为都没有具足这三智。
十三、佛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 (如来)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诸佛因为没有事情会做错而怕人知道,所以从来都不覆藏,也不用守护,没有人能说如来的过失。声闻、缘觉圣人智慧远不及佛,所以还做不到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因此,声闻、缘觉圣人不能称为佛。
十四、对烦恼的了知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 (如来)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也就是说,如来不仅知道全部众生一切的烦恼,而且还知道各个众生的烦恼结使因什么因缘而生起,因什么因缘而灭除。譬如有的人怎么努力修都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佛就开示说:你只要把贪欲断了,就可以成为阿罗汉。结果他痛下决心、真的断了,就成为阿罗汉了;有的人怎么努力修都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佛告诉他只要把瞋断了就成阿罗汉了,他真的把瞋断了,果然就成为阿罗汉;有的人怎样学法都学不会,佛就叫他每天只要重复的念一句扫尘、扫尘,他也成为阿罗汉了。正因为结使产生的因缘各不相同,大阿罗汉们无法观察因缘是如何生起,也无法针对那个因缘消灭的原因来灭除,所以大阿罗汉们不能称为佛。
十五、佛是世间八法所不能污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所以称为佛。世间八法即喜、怒、哀、乐、称、讥、毁、誉。如来没有喜、怒、哀、乐可说,大众赞叹如来,用尽种种好话来赞叹如来,可是如来听到时,仍然不会心中暗自高兴,因为毁誉都不能倾动他们。但有人会说:如来不是有时也会诃责某人为愚痴人吗?其实,如来不是因为心里有怒而诃责,而是因为这个人应该诃责。如来对称讥毁誉都无所谓,一心只要利益有缘众生。不论外道们如何骂,都随他去。可是,当外道毁骂时,如来都会观察:这个外道有因缘可以得度吗?如果有因缘,就会去找外道辨正法义;如果那个外道没有因缘可以得度,就公开说明外道法的错误所在,不去见外道了。所以世间八法不能染污如来,因为如来心地已经究竟清净了,对世间八法根本无动于衷。而声闻、缘觉圣人因为第八识如来藏中还存有染污种子,未断烦恼障习气种子,仍然会有瞋、慢等现前,尚做不到对世间八法无动于衷。
十六、怜悯心不同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有大怜悯救拔苦恼,所以被称为佛。如来明明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性很差,刚愎自用,我慢坚固,很难度,仍然以三界至尊的身分,来人间跟这种无耻、污浊的众生共住,一心一意救拔众生的苦恼。相反,众生还会毁谤、辱骂,甚至如来还遇到木盆、火坑、马麦……等等恶行!如来没有大怜悯心,是做不到这样的!声闻、缘觉圣人慈悲淡薄,他们仅仅是随缘度众,舍报即入涅槃,所以不能称为佛。
十七、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所以被称为佛。本书在第五章佛具七胜法(六、关于佛之‘不可思议胜’)中已对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的内涵做了阐释,所以就不再赘述。声闻、缘觉圣人因为其智慧、威德、慈悲的原因,不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所以不称为佛。
十八、佛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 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身、心二力,悉皆满足。而且佛在经中对身心二力做了详细解释,佛说: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语译如下:
佛说:什么叫身力具足呢?善男子啊!三十三天(即欲界的第二天忉利天)有一个大城,名字叫善见城;这个城宽、广都是十万里,里面有百万宫殿及房屋,里面住的天人有一千六百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到了夏天三月时,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要去波利质多林(又名欢喜园)中欢娱受乐,在由乾陀山(由乾陀山就是须弥山的东侧突出的山顶,是东天门的提头赖托天王所住的山)中有一只七个头的香象,当释提桓因起念要去波利质多林欢娱受乐时,这头香象马上就会感应到,立刻就飞过来了。这头象很大,所以善见城中的所有诸天就在这头象的头上旋行,去到波利质多林中。波利质多林离善见城有五十由延(即五十由旬)。这头香象身体的力量胜过所有忉利天一切香象的力量。但是,就算是集合一万八千头七头香象的力量,也只能抵得上佛的一指节的力量,所以说佛的身力胜过一切众生的身力。世界无边,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所以众生心也就无边,众生心虽然无边,可是诸佛却都能知,所以诸佛的心力也就无边。所以只有如来才能称为佛,声闻、缘觉都不敢自称为佛。。
下面一个佛教典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阿阇世王把大象灌醉了,象鼻上绑了利刀,要来踩、杀世尊。当佛陀率领阿罗汉们要入城托钵时,看到大醉象来了,阿罗汉们看了以后一个个都溜了,只有阿难陪着佛(因为阿难对佛具足信心,也不愿弃佛而去)。等到大醉象冲过来时,佛把五指伸出去,大醉象吓得屁滚尿流,跪了下来动不了,可见佛陀的身力、心力具足。而且,身、心二力,悉皆满足,唯佛所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们都没有。
《大般涅盘经》也有一个典故可以证明佛的身心二力具足:有五百力士听说佛要从这条路行过,所以他们发心要移走路上的那个大石头,把路整平,让佛好走,结果他们始终都没办法移动它。佛刚上路时知道了,就先化现了一个化身,去到那儿问力士们说:你们五百位童子(天竺古时规矩,凡是还没有结婚的男人都称为童子)在做什么呢?五百力士回答说:我们要移除这颗大石头,可是我们移不动。佛再问:你们为什么要移动它呢?五百力士回答说:因为世尊过不久之后就要从这儿过。佛继续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五百力士回答说:因为我们想恭敬世尊。佛的化身就说:那就我来移走它好了。这个化身就伸出脚,大姆指一撑,把石头踢上梵天去了!这些大力士们看石头越来越高,然后又开始掉下来了,大家都赶快跑开,佛的化身说:不用跑,没事!石头掉下来时,一手接了,把它化为尘粉,这就是佛的身力。
以上就是声闻、缘觉和佛的十八种差别。当我们比较详细的了解了声闻、缘觉和佛的差异后,我们对佛的认识就更进一层了,对佛的敬仰也一定会越来越深!
浏览过本文章的用户还浏览过
声闻人证的菩提智慧到底是什么?和大乘菩提差别在哪?
有人在修学佛法,或者在研究佛法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声闻法中的部派佛教有各个部派,每个部派都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每个部派都要用每个部派独特的说法来理解。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