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文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释、儒、道的基本差异在什么地方呢?道家其实是以老庄思想的清净无为之学为主,儒家是以孔孟的入世经世之学为主,佛法是函盖了一切世出世间法的这样子的一个修学解脱道,乃至于修学佛菩提道的一个方法。道家的老庄的清净无为之学,其实它是属于自然主义,也就是说,它其实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属于自然外道,所以它清谈无为之学,就是在指说我们所有的一切法,其实都是无为的,所以只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随顺自然。所以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道法自然,这个就是标准的自然外道,道家虽然老子说:吾之所以有大患也,为吾有身。所以道家老子其实是知道说,我们的所有的这个五声,还有人有五色。五声、五色是因为什么来的?是因为我们有这一个大患,这一个大患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色身。我们有这个色身,所以基本上从这里来看的话,老子对于色身的这样子的一个远离,是已经有认知到的,但是很可惜的,这个色身远离,要远离到什么地方去呢?他说:人法天。法天,天是什么东西呢?天就是一个天道,所以要回到天道。人法天, 天法道,那道回归到什么地方去呢?道回归到自然,所以自然是什么东西呢?自然叫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道是一个幽兮渺兮,你没有办法去摸得到的一个东西,所以这个又叫作玄学。这个是在中国的哲学里面最主要的两支:一个是道家的无为之学,一个是儒家的入世的经世之学。两个都是走着极端,一个无为的无为之学,落入了虚无、落入了自然,所以才会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就是四方。从现象界来讲,当然有东西南北四方,乃至于有八方,乃至于有十六方,这十六方是因为阴阳所现,所以从现象界来讲这个没有错。但是阴阳是谁所生?是太极!到这边他讲说是太极所生,那太极!太极在哪里?太极没有办法说出来。
但是佛法所说的这个如来藏,祂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亲证的,佛法所说的如来藏,佛法所说的出生阴阳,乃至于出生这个两仪四象,乃至于出生三界六尘一切万法的这个如来藏,祂是可以亲证的,祂并不是像太极一样,它是虚无飘渺的。所以佛法所说的是函盖了一切世出世间法之学,它函盖了老子所说的无为之学,也函盖了孔孟所说的入世的经世之学。入世经世之学,就是四书五经里面所说的如何的去为政、如何的去为人、如何的去为官、如何的以仁爱为中心去行入世之学。佛法不单单是你必须要在这个地方去行入世之学,而且你必须要在入世之学里面去了知出世的道理,而且无妨你本来出世的这一个本来心跟你在一起,这个叫作世出世间学,所以佛法是函盖这一切的。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一个相似佛法的流行呢?相似佛法的源流,其实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了,相似佛法的发展,是从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刚开始佛法传入中国的时候,因为太深了,所以不容易了解。中国原来的哲学、中国原来的学问,其实就是以老庄,还有以儒家为最主要的主流。在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墨子所传的墨学,其实还是最主要的还是其中的一个主流。但是后来因为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以后,就变成这两个是最主要的主流。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为太深了,所以佛法依附着老庄的清谈的无为之学来解释佛法。但是这个只是一个方便,所以老庄的哲学对佛法有没有帮助呢?其实我们在说老庄哲学并不是属于佛法,并没有任何贬抑的意思,反而在佛法刚进到中国的时候,必须要借重老庄哲学的这个思想,来让佛法带进来,让众生能够了解。所以其实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其实它是有它帮助佛法弘传到东土来的一个功德存在。但是自从宋朝以来,由于理学的发展,理学是怎样的一个型态呢?宋明的理学是杂揉了道家、儒家,用道家、儒家的思想来解释佛法,这个状况在当时蔚为时尚,在这个时候把佛法真正的佛法扭曲殆尽了。但是很多人没有办法了解这样子的道理,他想说:佛法也是在讲心性之学啊!理学也是在讲心性之学啊!所以王阳明的理学─致良知,致良知,谁能够致良知呢?什么是良知呢?知道良知的是谁?知道良知的就是你的意识心。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意识心跟善法相应的那一部分,所以那个就是良知。但是那个是佛法所说的心性吗?那个根本不是佛法所说的心性,那个还是属于意识心,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
佛陀开示过:相似佛法的发展,最后必然会导致佛法正法的衰亡;正法之所以会衰亡,其实是相似佛法的发展。所以我们说老庄哲学,虽然当时佛法进到中土的时候,是依附于老庄哲学而弘传,但是如果真正的佛弟子没有把这个地方厘清,没有把这个地方搞清楚,没有把佛法跟道家、跟儒家所说的法搞清楚的话,就会落入佛所说的相似佛法,这相似佛法,最后必然会导致佛教正法的灭亡。所以 佛说:真正让佛法灭亡的,其实是狮子身中虫。狮子身中虫其实不是外道,狮子身中虫其实是佛教里面的佛门外道,佛门外道以相似佛法,乃至于以双身法为佛法而戕害了佛法,这个才是真正佛法会导致衰亡的最主要原因。相似佛法的世间思惟,其实都是不离开识阴六识的范畴,而且相似佛法的弘传者,必定以意识的觉知心为基础,落入了断见或者常见这两种邪见。如果相似佛法的修行者不离识阴、不离六识的范畴的修行者,已经有过失了,如果他再修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双身邪淫法的话,一定会成就地狱的恶业。所以 佛在这个地方早已经开示过:相似佛法是促使佛教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当时 佛要灭度的时候,魔王来跟 佛说:佛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办法破你的法,当你灭度以后,我要衣汝衣、食汝食而破汝法。很遗憾的这个现象确实已经慢慢地在我们这末法之世已经产生了。衣汝衣、食汝食、破汝法意思就是说,这个魔他在 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办法破 佛所说的法,他要等 佛不在的时候,在末法之世现出家相,穿着 佛所赋予的福田衣,吃着 佛所赐予的四众的供养,吃着 佛的资粮,反而来破 佛所说的法,所以叫作衣汝衣、食汝食、破汝法。当时 佛只有流着眼泪,没有办法去挽救,没有办法去改变众生的这样子的一个共业。众生的共业要改变,只有谁能改变?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改变,只有众生能够改变。
所以 世尊在四悉檀当中,虽然也处处的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等的世间善法,但是 世尊无论说世论善法,或者说解脱法,或是说大乘法,都是以有一个能够出生万法的本体的这个真实心,以能够出生万法的本体的如来藏为前提而说的。所以为什么 佛要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说要让众生知道布施、持戒还有生天的因果。这些世间善法跟儒家还有跟道家所说的法有没有一样?有!这一部分有相通的部分。所以说释儒道三家,所说的说法有没有一样?部分一样!也就是说,部分的世间善法、部分的人天善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但是能不能够说:佛教所说的,跟儒家跟道家说的都是一样,反正大家都只是劝人为善。不是!因为佛所说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是要让众生知道有三世因果的道理,而要让众生能够出离三界,还有五阴十八界的法的束缚。所以 世尊讲这些生天之法,就是为了要让众生能够趣向于解脱,乃至于趣向于佛菩提道的究竟解脱。这些解脱道的法乃至于佛菩提道的法,依着这样子的法来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时候,一定必须要有一个出生万法的本体来说的;要不然如果没有一个出生万法的本体,众生一定会落入了常见或落入断见。要不然你修布施、你修持戒,你生天的目的要干什么?你生天的目的是为了要获得永久的天身,这个就落入了常见。你如果没有如来藏这个本体来修解脱道的话,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灭掉了这个因为三界所产生的这样五阴身的时候,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什么东西?就落入了断灭,又落入了断见。所以 佛在讲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这些世间善法,或是说讲出世间的解脱法,或是世出世间的大乘佛菩提法,一定都是有一个能够出生万法的本体为前提,来说明这样子的法。
所以从这边来讲,不能说佛教所说的这样子的一个善法,跟儒家、跟道家所说,乃至于跟基督教、其它的善法团体所说的善法是一样的。因为是不一样的,因为 佛所说的这些法,全部都是从出生万法的本体如来藏而说的,因为这些三界六尘万法,不管善法或是恶法,全部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这个出生万法的本体,其实是迥异于六识心的;也就是说,跟外道还有这些儒家,还有道家所说的入世的这个心,或是说他去执着的这个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这一个心——这个意识心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出生三界万法的心,祂是不堕三界六尘万法,祂是万法出生的根源,叫作第八识如来藏,也叫作阿赖耶识、异熟识或是无垢识等等的名称;祂出生了三界六尘万法,跟三界六尘万法在一起,但是又不住三界六尘万法。所以佛教所说的法,是跟儒家跟道家是不一样的。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第80集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余正文老师
 
浏览过本文章的用户还浏览过
  • 对“觉”以及“不觉”的错误知见

    《起信论》当中并且说明了本觉、始觉以及不觉的道理。马鸣菩萨说:这个第一义谛如来藏心,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的平等法身,依于这个从不生灭的平等法身,才会说一切如来是本觉;因为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都有这个本觉,但是众生却从来没有察觉,所以说还没 [详细]

  • 菩萨有哪些类别?

    菩萨有哪些类别?既然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那么长远的时间才能够成佛,那么在这么长久的修学期间当中,各个阶位的菩萨之间,证量的差异当然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应当要了解一下,才知道自己目前的定位,以及之后所努力的方向。 佛菩提道的修学,大多是依 [详细]

  • 什么是菩萨?

    什么是菩萨?在、中国等华人地区的佛教,绝大部分都是以大乘法为主,所以在佛教徒之间,彼此以菩萨来互相称呼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菩萨呢?有的人会说:这很简单啊!菩萨就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那么什么是菩提呢?又要 [详细]

  • 山河大地与器世间是怎么产生的?

    身为人类,每每惊叹于天地造化之奥妙,与宇宙运转之神奇。在世间有山河大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与各种物质与器具,可供我们使用;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等等,这些的种种都会引发人类的好奇而去思惟为什么会这样?因此也产生了种种的论说。而这里面众说纷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