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寿寺传奇:唐王避祸入佛门 做方丈不做皇子
[原标题]古寺灵空云深不知名利客
山西沁源空灵山圣寿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山西沁源空灵山圣寿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灵空山居太岳山脉的极深处,山中心三条沟壑交汇,形成一处奇险的深谷。灵空山的“灵”就源自这鬼斧神工的险峰峻谷、根深叶茂的奇松怪林,峰回路转,山木为盟,浑然一体,好似一幅灵气十足的天然画卷!
灵空山的“空”,或许就出自山中的圣寿寺。佛曰,一切皆空,知万物无常而不执着万物。参透“空”的奥妙,这隐于云海间的古刹,便演绎出“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堂香”的经典。
2013年,古刹圣寿寺晋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我们走进这座古老的寺院,赴一场忘却名利的约会。
据地方志记载,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后来因为佛教活动盛行而改名为灵空山,取山之灵气和佛之奥秘的意思。它的西面是霍山的主峰,北面是绵山,南边是黄梁山,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四季如画,胜境迭出。坐落在这样一座与佛结缘的灵秀大山之中,圣寿寺名正言顺、归宿极佳。但是,多少年来,它淡泊名利,归隐山林,只留下一片片遐想、一段段故事,让后人追寻、神往。
灵空如画 古寺云深别有洞天
灵空山地处山西省沁源西北部灵空山镇,距县城约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间,最高峰为海拔1953米。山岩地质为寒武纪石灰岩,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地壳发生变异,大面积基岩裸露,沟谷切割较深。山岩之上为第四纪老黄土覆盖,适宜植物生长且雨量充足,山中岩洞较多,险峰竞秀,幽静奇特。
作为著名的风景胜地,这里的古松尤为知名,为灵空山增色不少。距圣寿寺不远,有一株围长约5米,树高至50米的巨型松树,因为在它的主干之上又派生出九枝新干,株株笔直挺拔,像九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于是此松又被称为“九杆旗”。2004年,“九杆旗”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获“世界最大油松”称号。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凸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自然景观的雄奇仅仅是灵空山的躯壳,如果你想了解这座大山的性格,更需深入山间怀抱。
在灵空山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经不是唐代架构了,主要建筑均为明清风格。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荣登“国保”之列当之无愧。
在我国,名山大川往往孕育着古寺宝刹,圣寿寺这座古刹以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灵空山注入了发展之灵魂。
唐王驻锡 入了空门忘却名利
说起灵空山的历史,熟悉这里的人们大都会说:“如果没有‘先师菩萨’的到来,灵空山可能永远不会声名远播。”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赫赫有名的“先师菩萨”竟是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
圣寿寺背山面谷,大殿巍然耸立,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供奉先师菩萨与四海龙王。寺内还有南海大士殿、地藏菩萨殿、关帝殿,还有藏经楼、喜雨亭、僧舍等。根据寺内碑文和县志记载显示,唐朝末年,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于乾符六年(879年)避黄巢起义于此,削发为僧,皈依佛门。后来唐僖宗派人四处寻找,找至灵空山,但是李侃已看破红尘,不愿回朝,寺僧知其为皇子,就推崇其做了住持。不久,皇帝敕命,重建禅院,增修殿宇,此山一时闻名遐迩。唐景福二年(893年),李侃圆寂坐化,被封为施雨王。后汉乾祐年间改封菩萨,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钦命禅院为“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
了解圣寿寺,就得先了解崇佛皇帝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新旧《唐书》本纪中讲唐懿宗崇仰佛教,过于迷信。在公元九世纪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灵空山还没有多少著名的故事和说道,恐怕连“灵空山”这个名字也未具备。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黄巢起义的烽火迅速蔓延,十八九岁的唐僖宗李儇在一班权臣的唆使下,把自己的四哥李侃派到正是一片硝烟战火的古城太原。但是李侃可能根本就未到任上,中途却遁入灵空山去当和尚,将山上的寺庙作为驻锡(僧人在某地居留称为驻锡)之地。有了李侃的加盟,灵空山才拉开了作为历史名山的序幕。后人对李侃弃官不做而入灵空山削发为僧之事,多以为是由于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所促成,事实上可能并非只有这一个原因,或许,唐懿宗生前那样狂热地沉迷于佛教,应该对李侃后来的遁世出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此后,灵空山的历代碑碣及沁源当地的方志文献中,则对李侃到灵空山出家以后的事情,有了较多的记述,就是这种出自民间的记述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弥补了正史的不足。
古寺幽幽 佳心有应香火袅袅
厌倦权力的争斗,淡泊名利的追逐。李侃在乱世之中选择了在灵空山出家为僧,此时,农民起义的号角已经吹向了摇摇欲坠的李唐政权,即便李侃身为皇子,一样回天乏力。
在寺门前,我们看到门上的牌匾上有三个字:“阿兰若”,在佛教的梵语中它就是超度的意思。在正面的墙上,还镶嵌着一个繁体的“应”字,它的左边是“有”,右边是“佳”,下面是一个“心”,巧妙地构成了“应”,联起来显出了“佳心有应”的意思。
和“应”字相邻的一面墙上,镶嵌的是一个“感”字,它的左边是“成”,右边是“有”,下面是“心”,联起来说,就是心诚有感,有心则应的意思。
这两个造型奇特的汉字不但印证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将佛教的文化精髓展现了出来,十分巧妙,寓意深远。
圣寿寺有多幅楹联,但最引人注目的一对却十分奇怪。组成对联的字并不是繁体的汉字,而是由象形文字、金文和甲骨文三种古老的文字组成。经过专家的考证,上联应该是“山鸟不知名利客”,下联是“野花犹献庙堂香”。 门楣上写着“波罗密”三个字,它在佛教的梵语中意思就是圆满。
离开圣寿寺,一路上山鸟相鸣,花草遍野,景色宜人,不一会儿古寺便隐入山谷,不见了踪影,仿佛这里从来就没有来过皇子,从来就没有先师菩萨,从来就没有古庙一样,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因为这里无关名利,四大皆空……
对“觉”以及“不觉”的错误知见
《起信论》当中并且说明了本觉、始觉以及不觉的道理。马鸣菩萨说:这个第一义谛如来藏心,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的平等法身,依于这个从不生灭的平等法身,才会说一切如来是本觉;因为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都有这个本觉,但是众生却从来没有察觉,所以说还没 [详细]
山河大地与器世间是怎么产生的?
身为人类,每每惊叹于天地造化之奥妙,与宇宙运转之神奇。在世间有山河大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与各种物质与器具,可供我们使用;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等等,这些的种种都会引发人类的好奇而去思惟为什么会这样?因此也产生了种种的论说。而这里面众说纷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