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文

麦积山:众佛之国 娑婆世界的“东方雕塑馆”

编者按:“麦积烟雨”为秦州八景之首,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0公里处,地处秦岭山脉西端,系小陇山林区的余脉,风景奇特。这里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丹崖,奇峰,曲水为特点的景区、全国文明旅游示范景区、国务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内山峦叠翠,群峰耸峙,风景特别优美,尤其是烟雨笼罩,横云飞渡之际,犹如进入海市蜃楼的幻景,形成美丽的“麦积烟雨”。《玉堂闲话》和《秦州志》中描写为: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北跨清渭,南携嘉陵,被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 

原标题:发现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东方微笑 麦积烟云 释迦教主 众佛之国(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麦积山西崖“西方三圣”(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发愿世尊前,誓显北朝窟:麦积山东崖石窟露天大佛,与西崖的“西方三圣”遥相呼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一、发愿世尊前,誓显北朝窟:冯国瑞浴佛节朝礼麦积山。

一双学者的眼睛首先发现了麦积山石窟,他是“现代陇上文宗”之谓的冯国瑞。时间1941年。

冯国瑞(1910-1963)是甘肃天水人氏,早年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述宏富。学成归里时,梁启超致信时任甘肃省长的薛笃弼予以举荐:“此才在今日,求诸中原,亦不可多觏。百年以来,甘凉学者,武威张氏二酉堂之外,殆未或能先也。”武威张氏二酉堂即清代嘉、道之际最为精通经史的西北学者张澍。

冯国瑞归里时,薛已调任河南省长,冯遂将梁启超的手札雪藏,潜心研究地方文献,萌发了勘察麦积山石窟的想法,但一直未成行。因麦积山石窟东去城60里而遥,其时还是人迹罕至之地,食宿、安全都是问题,冯氏是以犹豫。此时,甘泉镇西枝村有一个人,叫王鼎三,邀请他去。西枝村正是杜甫当年流寓时滞留之地,距麦积山石窟仅20里,方便晨出暮归。冯国瑞遂于1941年“浴佛节”和三五位朋友同行,晚抵王鼎三“度云亭别墅”。此地花木扶疏,地甚幽敞,亭取杜诗“山云低度墙”意。

冯氏次日便进山实地考察。沿着颖川河向东,入大峡门,过贾家河,于乱石间闪跳腾挪,寻路而行。只见两山松柏丛生,杨柳夹道,村坞相接,水从中流,人行其间,颇有置身桃源之感。跋涉数刻,便看到丛林中的麦积山。这是一座山形酷似农家麦垛的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南向之壁如刀劈斧削,密如蜂巢的石窟即凿于削壁之上。

丛林中的麦积山。这是一座山形酷似农家麦垛的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南向之壁如刀劈斧削,密如蜂巢的石窟即凿于削壁之上。(图片来源:中国甘肃网 摄影:梁剑)

据说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是以砍尽南山之柴为代价的。当地民谚云:“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五代文人笔记亦载,麦积山石窟“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拆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说明了耗费木料之巨、造像之艰和工匠之虔诚。

佛的目光穿过初夏浓密的树叶,在人间的上空低垂。冯国瑞仰望着头上的三束目光。每一位来到麦积山的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这是隋代的大佛,垂下的是隋代的目光,来自1300多年前。大佛的眉间是“白毫相”,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南宋绍兴年间,一个叫高振同的甘谷县工匠维修过大佛,并且有意无意地将一个宋代耀州白釉瓷碗遗落在大佛的“白毫相”中。他是麦积山石窟史上最著名的工匠,那只用来调色的瓷碗使他流芳百世。

麦积山的大佛见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那些目光无不猎奇观光,匆匆而去。现在,佛的目光和冯国瑞的目光相遇,如同剑胆遇到了琴心,如同兰心遇到了蕙质。麦积山石窟知道,山脚下来了一位“发愿世尊前,誓显北朝窟”的学者。冯国瑞知道,自己期待很久的时刻到来了,此生最重要的一件事,终于可以着手了。

冯国瑞发现了麦积山石窟!他凭着知识分子对乡邦文物特有的尊重与热爱,攀危岩,探幽洞,深入石窟腹地勘察。

山中所见让冯氏喜极,他观赏造像、壁画,分抄诸刻,还应寺僧之请榜书“瑞应寺”三字。这三个字典雅端庄,中正平和,不激不励,现在仍悬在寺门上方。

夜暮很快就降临了,冯氏还沉浸在发现麦积山石窟的喜悦和激动中,他想在山中留宿一夜,但僻荒的麦积山石窟不能保证这些书生的安全,原始森林中每晚都会传来使人恐惧的豹啸之声。寺僧好心劝他,还是返回吧。于是,冯氏“揖别山灵,仍返别墅。烛跋酒酣,听雨信宿。”

冯国瑞此行,是麦积山石窟开凿1500多年来首次由专业知识分子对石窟文物进行的科学考察,具有开创意义。

俟后,冯氏仅用两月时间便编成了《麦积山石窟志》,由陇南丛书编印社1941年草纸石印300本。这是关于麦积山石窟的第一本专著,书成后,一时洛阳纸贵,今日已成珍本。书中说:“西人盛赞希腊巴登农(今译巴比农)之石质建筑物,以为‘石类的生命之花’,环视宇内,麦积山石窟确为中国今日之巴登农。”

如果说常书鸿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那么冯国瑞便是麦积山石窟的掌灯人。冯氏高擎起一盏油灯,使那鸟粪存积、厚可没胫的洞窟如佛光普照的三千大千世界一样明亮,麦积山石窟因此声名大著。

麦积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二、微霜初欲落,细雨止还蒙:张大千赏“麦积烟云”胜景

一双画家的眼睛紧接着发现了麦积山石窟,他是张大千,时间是1943年。

张大千(1899-1983)是从敦煌赴成都途中,在天水作短暂停留的。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但他的画作却使世人认识到了敦煌壁画的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陈寅恪即称赞张大千临摹的壁画“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现在,张大千会给麦积山石窟带来什么呢?

1943年10月,张大千乘两辆大卡车抵达天水时,穿一件旧灰长衫,方颐长髯,目光炯炯,行动敏捷。同时牵二藏犬,随从多人,下榻于天水大城阮家街中国银行公寓,每日与天水文友诗酒唱和,辄至尽欢而散,为古城秦州带来了曲高调古的雅会之风。

张大千在天水盘桓期间,拜谒麦积山石窟是重要内容。大千诸人先乘马车至甘泉镇,再改乘滑竿和骡马,循河谷而行。正所谓“行尽千折水,来看六朝山”(罗家伦语)。到了山门,荒草没胫,寺内又无住持接待,询问香客,香客答:“和尚回家去了!”大千先生即信口吟道:“自古名山皆有寺,未闻和尚也有家。”闻者无不莞尔,并惊叹其敏捷才思。少顷,住持朱普净至,始为盥洗供茶。此时山雨乍来,淅沥潇洒,绵绵不绝。张大千立于寺前遥望烟雨迷蒙中的大佛,似有所思,乃应朱普净之请,在残破的寺庙中展纸泼墨,为绘观音像一尊。

这尊观音站像是纸本,淡墨白描,只有寥寥几笔,线条甚至屈指可数,似于三五分钟内一挥而就。但观其用笔,即知画外功夫之深厚。作品仿唐人壁画,线条简劲圆浑,转折之处顿挫有力且富节奏感,笔笔有飞动之势。观音蛾眉凤眼,貌娟秀而庄严,俨然唐代曲眉丰颊之风范,而衣纹流畅、简约,是大千人物画中的珍品。落款为“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爰”。这幅观音像现存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很少刊印,世人知之者甚少,可视作张大千对佛国麦积山的献礼。

骤雨方停,大千先生即登山游览。石窟虽然年久失修,栈道残败,但大千兴味盎然,一一登临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洞窟瞻仰。据其时侍陪者回忆,张大千对奇特山形、葱郁嘉木、飞天藻井、诸佛雕塑大为赞赏,乐而忘返,于是掀髯长啸,声震山谷。

张大千在敦煌石窟面壁三年,成就了一代画风。他离开时,身后跟着20余头骆驼,载着临摹的276幅壁画。敦煌石窟成就了张大千。但在麦积山石窟,张大千只是匆匆一过客。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不同,麦积山石窟以石胎泥塑见长。张大千是画家,不是雕塑家,且此前已在敦煌石窟吸足了养分,他马上要破茧而出、羽化成蝶了,麦积山石窟自然留不住他。

但麦积山石窟仍然给张大千留下深刻印象,他眼中的麦积山,是一座奇崛、巍峨、禅静的大山,也是一座有着朴素人文情怀的石窟。次年,即1944年,张大千作《游麦积山》镜心一幅,赠予大收藏家刘梁年,题识:“微霜初欲落,细雨止还蒙。一水牲儿绿,千林柿子红。踏空礼诸佛,拔地起群龙。钟声朝昏静,无人说赞公。天水游麦积山作。甲申闰四月,写似梁年仁兄方家两正。大千张爰。”钤印有四:张大千、蜀客、人间乞食、大风堂。

行尽千折水 来看六朝山(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五言律诗分明是张大千对麦积山石窟的礼赞。诗中的“赞公”是唐代僧人,大云寺主,谪在秦州,曾与杜甫相过从。

以笔者陋识,现代绘画史上,麦积山石窟入画者多,但风格高蹈者少。张大千发现了麦积山石窟的奇崛,并将其纳入笔端。从布局看,画面先将麦积山和瑞应寺分布宣纸首尾,再以一条杜甫笔下“山园细路高”式的细若游丝的险径将两个单元呼应贯通起来。一峰拔地而起,峭壁千仞,巨石突兀,纵横奇肆的山体占去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笔法浑厚洒落,墨线纵逸跳脱,设色清雅妍丽,情感饱满充溢,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绛色山体如在目前。麦积山本是“望之团团”的农家积麦之状,此处得其神似,令人耳目一新。画面下端是松柏掩映的瑞应寺,楼台殿阁较为简陋,山门清冷,如入禅焉。

张大千仅凭印象绘出了大雨初歇后的麦积山石窟,但在其浩瀚的画作中,这幅作品实在并不知名。画面中一山一庙数树固然已是大师之笔,但没有洞窟,没有塑像,没有佛,也没有游人,清冷如许,四周只有溪涧之声。这恰如一个隐喻——现代文化史上的麦积山石窟遭受了这样的待遇,无论是修炼佛法的僧人、搜尽奇峰的美术家还是访幽探奇的游人,都总是忽略麦积山石窟。

处于险径末端的麦积山石窟还在等待另一双眼睛。

麦积山石窟最负盛名与蒙娜丽莎微笑相媲美的“东方微笑”小沙弥(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三、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探秘森林深处的众佛之国

一双木工的眼睛发现了麦积山石窟最美的洞窟,他叫文得权,时间是1947年。

自古名山藏猎户,森林深处有木工。文得权(1914-1988)家住麦积山北文家村,世代务农,初识字,十多岁时即随祖父学木工,有一手修筑凌空栈道和攀援登高的硬功夫。

文得权虽然生活在麦积山石窟附近,但此前并没有“发现”麦积山石窟。因为,堪称中国石窟一绝的麦积山木栈道已经断绝很久了。

麦积山以木质云梯栈道连接着密如蜂房的窟龛。栈道采用耐腐朽的油松、水楸、漆木、山槐、山榆等硬杂木,以秦汉之法建造而成,自下而上层层突出,最多处达12层,称作“十二联架”,成凌空穿云之势,蔚为壮观。沿栈道而上,吱吱嘎嘎的声响便在脚下响起,后秦的剽悍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夸张、两宋的写实求真,形色多多,风格种种,便在这响声中一一呈现。

南宋以降,麦积山栈道或毁于兵火,或毁于野火,致使东西两崖断绝,西崖上部最大的洞窟即藏碑洞被自然封闭,三百余年内人迹绝无。冯国瑞首次考察麦积山石窟时,很多洞窟没能登临,众多佛陀、菩萨依旧沉睡在悬崖窟龛中。不过,一个后来编号为133的洞窟已引起了他的注意。此窟在西崖大佛像东头,俗称藏碑洞或万佛洞,冯国瑞拿望远镜观之,窟口稍深处悬有篆文,两侧有小字,但不能辨视。

冯国瑞第二次勘察麦积山石窟时,找到了麦积山脚下的木匠文得权,请他作先锋,进入藏碑洞。

藏碑洞于是等来了一双木匠的眼睛。

文得权胳膊下夹一块长木板,攀上最低的一根残桩,将木板铺架残桩之上,逐段递进,凿眼安桩,依次而上。至无桩处,则引索攀援,一直将栈道搭到藏碑洞。

1937年2月10日,木工文得权出现在藏碑洞。300多年来,藏碑洞第一次有人进入,洞窟中的鸽子、蝙蝠、松鼠不由惊慌奔走。文得权的脚下,鸟粪没胫。站在如此之高的绝壁洞窟中,他感到有些恍惚,甚至有些恐惧。借着洞外的亮光,文得权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崖墓式洞窟,复式叠龛,结构极为复杂。迎面立着一尊两人之高的大佛,右手作接引手势,一尊沙弥双手合什站立大佛的右手之下。佛的目光慈爱有力,充满了人间的亲情。文得权觉得这是佛祖在接见自己的儿子。但是佛祖有儿子吗?这位灰头土脸、手执斧子和墨斗,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悬崖洞窟的木工不敢肯定。

佛陀与其子罗睺罗尊者。本泥塑重点描绘了佛陀的三十二相好中的“手足缦网相”(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他将目光从大佛的脸上移开,草草环视一周,但见洞中有数尊造像、十数通石碑。石壁上有密密麻麻的小佛像,该是大德高僧所说的“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吧?这显然是一座宝库!文得权感叹两声,收回自己的目光。山下人还挂念着他的安危,文得权不再逗留,槌绳而下,将洞内所见奇迹告诉了冯国瑞,大家高兴得欢呼起来。

发现麦积山石窟的那些眼睛,仰望着凌空的佛陀。而那青云之半、峭壁之间、万龛千室中的佛陀,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透过树丛,俯视着三千大千世界,如此澄清、洁净而通透。

众佛之国啊,还在等待谁的一双眼睛呢?

【附】“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局部)

发愿世尊前,誓显北朝窟:麦积山东崖石窟露天大佛,与西崖的“西方三圣”遥相呼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本尊泥塑示佛陀三十二相好中的眉间白毫放光相(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行尽千折水 来看六朝山(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每一位佛都各有一位左右胁侍菩萨(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佛陀身后彩绘简洁明快 活灵活现(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表情丰富生动传神(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神态悠然 禅定悟道(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千洞千佛 一洞一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佛菩萨洒脱的衣带刻画的真实流畅 栩栩如生(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麦积山石窟最负盛名的“东方微笑”小沙弥(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麦积山石窟:佛陀讲法开示 众菩萨愿闻其详(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麦积山石窟:造像清秀 线条流畅(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跏趺而坐 尊像慈悲(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跃)

麦积山石窟:名为“窃窃私语”的两尊菩萨造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陀与其子罗睺罗尊者。本泥塑重点描绘了佛陀的三十二相好中的“手足缦网相”(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浏览过本文章的用户还浏览过
  • 对“觉”以及“不觉”的错误知见

    《起信论》当中并且说明了本觉、始觉以及不觉的道理。马鸣菩萨说:这个第一义谛如来藏心,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的平等法身,依于这个从不生灭的平等法身,才会说一切如来是本觉;因为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都有这个本觉,但是众生却从来没有察觉,所以说还没 [详细]

  • 菩萨有哪些类别?

    菩萨有哪些类别?既然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那么长远的时间才能够成佛,那么在这么长久的修学期间当中,各个阶位的菩萨之间,证量的差异当然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应当要了解一下,才知道自己目前的定位,以及之后所努力的方向。 佛菩提道的修学,大多是依 [详细]

  • 什么是菩萨?

    什么是菩萨?在、中国等华人地区的佛教,绝大部分都是以大乘法为主,所以在佛教徒之间,彼此以菩萨来互相称呼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菩萨呢?有的人会说:这很简单啊!菩萨就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那么什么是菩提呢?又要 [详细]

  • 山河大地与器世间是怎么产生的?

    身为人类,每每惊叹于天地造化之奥妙,与宇宙运转之神奇。在世间有山河大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与各种物质与器具,可供我们使用;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等等,这些的种种都会引发人类的好奇而去思惟为什么会这样?因此也产生了种种的论说。而这里面众说纷纭 [详细]